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工作动态 > 综合信息
英模就在身边 榜样激励前行 ——秉公执法、无私奉献的“铁”法官谭彦
  发布时间:2021-10-11 23:40:49 打印 字号: | |


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,坐在轮椅上的谭彦出现在我们面前。
    身患重病的他身体已极度虚弱,1.76米的身高,体重只有40公斤。苍白的脸庞十分消瘦,但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,流露着执着和坚定。
    7年前,医生断言他如果“不全休治疗,最多只能活5年”。7年来,这位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、刑事审判庭副庭长,却以自己钢铁般的意志与疾病作斗争,顽强地工作、生活着。

 

 
     医生只允许我们采访10分钟。
    10分钟里,被人们称为“老铁”的谭彦用微弱的声音,向我们讲述着他对生命的理解、事业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……
     不为人情所动,不受金钱诱惑,不被权力左右,不向恐吓低头。谭彦说:“人民法官头顶国徽,肩扛天平。绝不能在我们手中办一件错案。”

在情与法、钱与法、权与法的较量中,人们看到了一位铁面无私的人民法官。
     一次,谭彦审理一起盗窃案,被告人的一位亲戚恰巧是谭彦妻子贾丽娜的同学,关系一直不错。这位老同学找到贾丽娜,希望她在谭彦面前说说情。
     贾丽娜知道谭彦一向不徇私情,但老同学的托付又使她抹不开面子。“案子不大,或许这次他能破例。”她想。回家后她把这件事跟丈夫说了。
    “不是我不给面子,同学、朋友的情再大,也没有法大,咱不能让肩上的天平倾斜,原谅我……”谭彦坦率地告诉妻子。
    “我向老同学好好解释解释。”听了谭彦的一席话,妻子对丈夫多了一份理解。
    在开发区法院1994年的廉政记录中,有这样一段记载:“谭彦,一年拒贿6000余元,拒请吃15次。”
     谭彦不是不缺钱。远在吉林山区的老家,姐姐和弟弟都有病,全家生活只靠父亲的工资维持。作为长子,谭彦常要把自己的工资寄回老家,自己的三口小家却要靠岳父接济。然而,用金钱亵渎法律的神圣,谭彦坚决不干。
    同许多法官一样,谭彦在办案过程中,经常会遇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,有打着各种旗号来拉关系的,也有目无法纪者的恐吓,但谭彦从不屈服。
    1994年,谭彦审理一起财产纠纷案,被告认为谭彦的判决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,在法庭上破口大骂:“老子天不怕,地不怕,还怕你这个小法官。”随后,又指使别人两次打电话威胁谭彦:“你就这么判吧,咱们走着瞧。”谭彦毫无惧色:“我依法办案,你不服可以上诉。”被告震慑于他的凛然正气,服从了判决。
     谭彦常说:“我们是法官,头顶着国徽,肩扛着天平,绝不能在我们手中办一件错案。”他认为,秉公执法的核心就是认真、准确、公正地办案。了解谭彦的法官、书记员、公诉人、律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:谭彦办案容不得半点马虎,从不放过一个疑点。
     法律无情,法官有情。谭彦说:“我们是人民法官,在法庭上,要忠实地捍卫法律的尊严;在法庭外,还要用自己的真情,感染和教育更多的人学法、懂法、守法。”
     谭彦把人民法官的职责延伸到法庭以外,他在自己庭里建立了对缓刑罪犯的回访制度,定期把有关的法律书籍给他们看,教他们学法、懂法、守法,真正弃恶从善,重新做人。


    一个缓刑罪犯见谭彦又一次来到他家,激动得泣不成声:“谭庭长,我与您非亲非故,您却对我比亲兄弟还亲,我再不好好改造,还是人吗?”还有一个罪犯,听说谭彦病重,拿出了治疗结核病的独家偏方。
     病榻上的谭彦向记者表达了这样的观点:法官不应只在法庭上惩罚罪犯,还应把执法工作当成普法的课堂,使广大群众受到法制教育。
     1994年4月,一位60多岁的老大娘来到开发区法院,状告儿子虐待自己。谭彦受理后,立即赶到老太太住的偏远渔村。调查中,谭彦了解到,被告人的确经常打骂老人,是村里有名的“刺儿头”。谭彦随即将被告人传到法庭,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。没想到被告人回村后,不思悔改,继续虐待老人。谭彦非常气愤,经请示准备依法将被告人拘留起来,然后在村里公开审判。可这时,老太太心疼起儿子来,找到谭彦要求撤回起诉。
     按说,这个案子到此可以了结。但谭彦认为:在农村,不少人法律意识淡薄,虐待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,必须让他们知法、懂法、守法。于是,他提出将原来的公判大会改为法制教育大会。在全村人面前,谭彦以这个村民虐待老人的典型案例,给广大村民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教育课。会上,不孝之子向母亲叩头认错,当众写下赡养老人的保证书。这件事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。至今,村里再没发生打骂老人的事情。
     在开发区法院,谭彦办案调解成功的比例全院最高。一些难以处理的案子,他总是苦口婆心地去做双方当事人的工作,用自己的情去打动别人的心。
     热爱生命,热爱生活,更热爱工作。在自知不久于人世之际,谭彦对领导说:“我干一天就少一天了,你就让我工作吧……”
    1988年底,谭彦还是一名书记员,一个人要为5名法官当助手,承担着超负荷的工作量。由于过度劳累,他感冒发高烧持续20余天。但他仍然一边咬牙坚持工作,一边照顾临产的妻子。就在妻子分娩当天,谭彦再也支撑不住了,一头栽倒在床上。
    同事们把他送到医院,经诊断:肺结核由于长时间高烧得不到治疗,恶化为“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”━━这是肺结核病中最严重的一种。从X光片上,肉眼就能看到两片肺叶上有四五个空洞,其中最大的如同鸭蛋大小。医生要他长期“全休治疗,否则,最多只能活5年”。
     残酷的消息一下子让谭彦惊呆了:29年的人生经历,像电影一样,一幕幕从脑海中掠过。他想到家中年迈的双亲、身边年轻的妻子、襁褓中的儿子,想到儿时的伙伴、大学的同窗、单位的同事……而想得最多的,是他深深热爱的事业。

 

人生的追求才刚刚开始,理想的翅膀怎能突然折断?连续几天的辗转反侧,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慢慢占据了他的心:人迟早是要死的,生命的长短用时间来计算,生命的价值却用贡献来计算。即使像流星闪过,也要放射出绚丽的光彩。
     想通了,谭彦的精神又振作起来:自己毕竟还有5年时间,与其在医院里等死,不如回去工作,活一天就要体现一天的价值。
     谭彦这次在医院住了不到一个月,高烧一退就回法院上了班。医生留他,留不住;同事们劝他,他听不进去。妻子哭着说:“不是不让你上班,是让你先养好了病,有了好的身体再工作。我不图名,不图利,只图你有个好身体。有你在,我有丈夫,孩子有爸爸,我们才有个完整的家,否则……”妻子说不下去了。
    “丽娜,你快别这么说。不少结核病人长期住在医院也就那么回事。我这么年轻,在医院里憋得慌,还不如上班干点事情充实。”谭彦安慰着妻子。
     开发区法院的考勤表上有这样的记载:1993年7月1日至1995年6月30日,扣除节假日,总共为560个出勤日,谭彦因病请假48天,实出勤竟多达512天。而这段时间恰恰是谭彦病情严重的日子,医生嘱其“全休治疗”。


     病魔缠身,谭彦更热爱生活。闲暇的时候,他常与同事下棋、娱乐,虽然话语不多,但常常一个笑话,就把大家逗得前仰后合。谭彦的妻子说,在死神和病魔面前,他从不退缩,凡是听到治疗结核病的偏方,他都要试一试。
     质朴的生活陶冶情操,艰苦的环境磨练意志,良好的教育塑造人格。谭彦说:“人不能愧对生命,干一行就要干出名堂。”
     谭彦1960年出生在吉林省集安县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。从小学到中学,多次被评为“三好学生”“优秀共青团员”“优秀学生干部”和“学雷锋先进分子”……
     1981年谭彦考入吉林大学法律系。从那时起,当一名人民的好法官,成了他最大的理想。
     1985年7月,谭彦大学毕业分配到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。不久,组织上派他与其他几名同志一道筹备组建开发区法院。当时,开发区还是个荒凉、偏僻的小渔村,荒草遍地,道路泥泞,距市中心30公里。没有宿舍,谭彦就住进四面透风的工棚里。白天,谭彦骑着自行车深入工地、渔民家中调查;晚上,由于电力不足,他常点着油灯看书、写材料。冬天,呼啸的北风吹来,工棚如同冰窑。与他一起到开发区的人,有的调走了,有的回到了市里,谭彦却留了下来。
     谭彦刚刚参加工作不久,在一次执行公务中,因车祸受伤,领导和同事们立即把他送往医院,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,单位又让他回吉林老家休息。当年冬天,两位院领导冒着大雪千里迢迢赶去探望他。1989年谭彦重病以后,院里更是千方百计为谭彦治疗,凡是能想到的办法都用上了。谭彦是个知恩图报的人。一次在重病之中,同事们劝他休息,他说:“我的生命是党给的,活着就要为党工作,死也要死在岗位上。”当时在场的夏宪平日前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:“这句话如果从别人嘴里说出来,可能会让人感到不可信,谭彦说得却那么真诚,我们知道,这确实是他的真情流露,让人听了直想哭。”
    1990年3月16日,谭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他在入党志愿中郑重地写道:“我是一名司法工作者,要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,吃苦在前,享受在后,依法办事,刚直不阿,做一名忠于党、忠于人民、忠于祖国的司法战士!”
    几年来,谭彦先后获得多种荣誉:大连法院系统先进工作者、大连市杰出法官、大连市特等劳模、辽宁省共产党员标兵。面对这些荣誉,谭彦说:“这是组织上对我的鼓励和鞭策,等我的身体好转了,我将加倍努力工作。”



 
来源:中国法院网
责任编辑: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
辽宁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  举报电话:024-81680063  举报邮箱:jubao@ln.gov.cn  大连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411-82758892  举报邮箱:dljubao@dlswxcb.com